一滴水 买书四十年 陈社 前天去新华书店闲逛,见其部分门面已出租给某保险公司,颇为惋惜。所幸剩下的部分还有不少,书籍依然很多,足够我左挑右拣了。 几番筛选,买了11本。性价比最高的是《老舍文集》的《中短篇小说》,选入先生历年作品47篇,48万字,700多页,超厚的一本,39.80元。价格较高的是《帘卷芜城》,31万字,500多页,58元。但内容丰富,且硬面精装、装帧典雅,乃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先生写扬州的又一本书,不忍放下。老伴说:“58块钱到菜场一眨眼就没了,书却不会消失,你还心疼啊?”我乐坏了:“对对对,你说到我心里去了!” 那时“文革”刚结束,出版业迎来了春天,中外名著的书讯纷至沓来,却供不应求。不少部门、单位的图书室都在扩充,许多书还没上架就被买走了。 经人指点,我找到了新华书店的书库,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。书库里设有该店的流动股,股长、股员每人一间办公室,里面全是书,有装在书架上的,有堆在地上的,还有挑好打了包的。不仅书多,人也多,都是来买书的。每次都能遇到不少熟人,也无暇聊天,基本上招呼一声就各忙各的了。 流动股负责派送各单位要的书,便有了调配权。我因为经常去,很快就与他们熟了,老周、老徐、大王、小杨、小李等一个不落。他们有时也会把藏在柜子里的紧俏书拿给我一本,还能提前告知哪一天会有新书上架。 他们按城区的几个片分工,我属于小李管的那个片,麻烦他最多,在他手上买到的文学名著有几十本,一直想感谢他。一次听说他酷爱集邮,我就把仅有的一本集邮册送过去,任他挑——册子里的邮票不多,多数是些旧的纪念邮票。还有一些“文革”票,是当年与人通信从信封上剪下的。我惭愧地跟他打招呼,对邮票数量质量方面的不如人意请他包涵——小李很大度,没有一点嫌弃的意思。依然把好书留给我,依然及时向我透露一些信息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